最近公布的第10批药品集中采购(集采)目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最让大家注意的有两个点:进口原研药在本次集采中是完全的全军覆没,当然也可以说是主动的战略选择和放弃进入医保;中标入选的国产仿制药价格降幅又创历史新高,相当多的品种出现了降幅80-90%之多,比如被推上风口浪尖的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
对于这个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是很大的一个话题,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这里首先想谈谈上面出现的两个关键词:原研药和仿制药。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重要,是因为不仅普通大众,甚至很多医疗行业从业者,对原研药和仿制药的认识也并不尽准确,而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我们才可能更好的思考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具体该如何应对。
【原研药】
什么是原研药?原研药,也称为“品牌药”或“专利药”,是由制药公司自主研发并首先推出市场的药物。它需要经历完整的药物研发流程,从前期的基础研究阶段(在实验室中通过各种方法,比如高通量筛选、计算化学,乃至于近年来的AI辅助等,来寻找具有治疗潜力的活性分子),到临床前研究阶段(通过动物试验或其它体外试验方法来评估药物的毒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等特性),再到临床试验阶段(通过I、II、III期临床试验来验证药物在人体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范围),乃至于之后的监管审批阶段,从能真正获批上市。
走完这么一套流程下来,从基础研究到成功上市,大概每5,000~10,000 个候选药物分子中仅有1个药物能获批上市,换句话来说成功率大概是0.01%~0.02%。因此医药界才有一个所谓的“双10规律”,即开发一款新药平均需要10年时间,花费10亿美金(把那些研发失败项目的成本均摊到成功的产品上)。所以为了保护并鼓励各大药企的创新积极性,各个国家一般都会给予原研药以专利保护,药物上市后通常享有20年左右的专利保护期,期间其他企业不得生产相同成分的药物。
我们一般会以为对某款药物的专利保护就是一项专利,但其实它是一组专利,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专利分别是化合物专利、晶型专利,以及制剂专利。化合物专利是指请求保护具有特定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的发明,是对化合物分子内的结构和组成的表述和限定,并以此来区分其他化合物和确认保护范围。它通常也被称为核心专利,因为它是最重要防止抄袭的保护手段。如果别的企业能绕过药物的化合物专利,通过对药物分子的某些基团进行修饰、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相同效果或更优效果的新药,那也可以申请专利,并且也算原研药和专利药,行业内的人称这种药为me-too(我也是)药或me-better(我更好)药,而真正的首发原研药则称为First-in-class(同类首创)。至于晶型专利,是指请求保护具体化合物的特定晶体形式或特定微观空间排列方式,而制剂专利,则主要保护涉及制剂开发、制剂生产工艺改进、制剂升级等方面的特定工艺流程。
上面这么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打个比方大家就理解了。你培育出了一种特别的咖啡豆,你给这种咖啡豆申请了专利,别人都不能种植或使用,这就是“化合物专利”;然后你又研发了一种特殊的研磨方式,可以把咖啡豆研磨成特定大小的颗粒,从而保证咖啡冲泡时可以释放特殊的香味,这种把咖啡豆研磨成特定尺寸的方法就是“晶型专利”;最后,你还发明了一种专属的冲泡咖啡流程,比如先用冷水浸泡再用热水冲泡,然后还要加入特定比例的奶和糖,甚至还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咖啡胶囊设备,那么这就是“制剂专利”。通过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你基本就确保了只有你才能提供这么一杯独具特色的咖啡,别人无法抄袭。
【仿制药】
那什么又是仿制药呢?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可,它是其它企业依据原研药已公开的分子结构和生产工艺,模仿生产的药品,它们在有效成分、适应症、给药途径、剂型、规格、用法用量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因为原研药有专利保护,所以仿制药必须要等到原研药专利过期之后才能仿制。这个专利一般是指药物化合物专利(药物化合物专利一般最先过期,晶型、制剂等则靠后),因为就像前面说的,化合物专利是最难绕过的核心专利,如果其它企业能绕过,那就是me-too或me-better药了,同样自己就可以申请创新药/原研药了。而晶型和制剂专利则相对容易绕过,但请注意,这里的相对容易在实际操作层面其实问题也很多,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很多不同往往也是因为为了绕开晶型和制剂方面的限制而产生的。
同样举个例子,某著名大厨炒出来的鸡蛋炒饭远近闻名,大家都爱吃,生意爆红。别家厨师看了眼红,就想来模仿一下,既然鸡蛋炒饭的组成成分是公开的:鸡蛋、米饭、油、盐、葱花,那么请问别家厨师在知道了一碗鸡蛋炒饭的“有效成分”之后必然就能炒出一模一样的炒饭么?答案很显然是不能,这就类似于光知道一个药物的有效分子成分,并不必然能做出一模一样的药物来一样。那如果别家的厨师真的很想学这门手艺,去拜了著名大厨为师,虚心学习,而著名大厨也倾心相授,把炒饭的流程、需要注意事项也一一列出,那么请问别家的厨师现在一定能炒出一样的饭么?我们只能说他现在能炒出类似饭的可能性提高了,但依然不是一定可以,因为甚至就是大厨自己也不一定能保证每次都是炒出完全一样的两碗饭,何况是徒弟?中间不可控因素太多。后面这段就类似于去抄作业的仿制药,在晶型、制剂、生产工艺等维度,如果能和原研药贴合度高,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相对而言更加类似,但如果为了绕开限制,必须在晶型、制剂、工艺上搞差别,那么最终的产品也必然有不小的差别。
【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区别在哪里】
前面说了这么多原研药和仿制药各自的特点,听起来原研药是那么的好,那为什么还会有仿制药呢?回答就一句话:仿制药实在是太便宜了。原研药付出了这么巨大的研发成本,是要在每一粒药上赚回本的,所以价格注定昂贵;而仿制药因为略去了前期的研发工作,节省了大量成本,自然可以价格便宜,甚至是非常便宜。很多人都以为只有国内才有大量的仿药,而发达国家都是用原研药,却不知道在美国其实同样也是90%的药物是仿药,只有10%左右是原研药。
公允的来说,原研药和仿制药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用场景不同。就好像要前往一个目的地,开车就一定比骑自行车更好么?当然不是,诚然很多时候开车会比骑自行车更便捷更舒适,但交通拥堵、甚至就完全没有公路怎么办?或者没有汽油又怎么办?这种时候,骑车显然就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虽然希望能有性价比更高的药物,能有更可负担的药物,但药物毕竟是关乎人的生命健康的,追求便宜的前提是仿制药的质量和效果得达到基本的底线。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了所谓的“药物一致性评价”这个标准。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药物一致性评价应该包括三个层次:
体外药学一致:主要指药品的理化性质如活性成分、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和适应症等,可以通过体外定量分析、体外溶出试验等进行评价;
体内生物利用度一致:主要指药物进入人体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致,比如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曲线下面积(AUC)等,可以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BE)进行评价;
临床疗效一致:即治疗效果的一致,必须通过和原研药的临床试验对比方能得出疗效一致的结论;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比如国内对药物的一致性评价,只要求做到前两者即可,第三者是通过生物等效性进行了推论。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区别。
表1. 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比较
【如何科学的选择药物】
那么回到我们每个人具体的看病场景,我们该如何科学的给自己和家人选择合适的药物呢?
之所以有这么一问,其实还是源于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感,似乎感觉有一些仿制药没有原研药那么好用。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前面分析的原研药和仿制药在根源上的区别之外,一些实操层面问题的影响也很大。中国是在2016年3月5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在那之后上市的药物才会要求有疗效一致性的评价;此外,中国进行的一致性评价是一次性的,而不像一些国家是定期进行评价,换句话来说,只要通过一次评价就可以,而不需要定期监测;最后,我们采取的是送检制度,而不是抽检,也就是说厂家可以自己挑选最满意的某个批次的药物送去参加评审,而不是由主管机构来抽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既有品质很好的仿制药,也有品质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仿制药,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给大家一些关于如何具体选择药物的小贴士:
原研药更适合用于对疗效要求高的疾病,比如癌症和一些危症、重症,因为此时需要首先确保疗效的稳定和可控;以及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孕妇、身体基础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人,因为这些人群可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冗余更小。
仿制药更适合用于需要更多关注性价比的场景,比如一般的慢性病和常见病。
选择有质量保障的仿制药。在选择具体的仿制药时,要关注一致性评价,优先选择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牌(产品包装上应该有以下标识),选择生产规模大、品牌口碑好的企业产品,而不要一味的贪图便宜,选择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商的产品。
确保购买渠道的可靠。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如医院药房或大型连锁药店企业,不要轻易相信个人代购、来源不明的药品。
谨慎使用新的药物。哪怕都是一个通用名的药物,但是不同厂商生产的仿制药可能药效就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要自己随便更换具体药物品牌;如果确实要更换,要和医生及时沟通并监测,确保疗效的稳定和不良反应的可控。